或許你跟我一樣,看到這本書名時整個黑人問號。
「想要愛情,卻又避開愛情」、「能進入關係,卻又無法維繫關係」、「有辦法吸引別人,卻又拒絕對方」是「戀愛低體溫症」者的主要特質。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後,隱藏著什麼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呢?(請自行腦補盛竹如的聲音)
「既然不想要愛情,那斬斷情絲就好了啊?」可能是你的疑問。
然而依戀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告訴我們,人類舉生俱來擁有與別人接近的需求。幼兒藉由吸引成人照顧來存活,即使逐漸成長、足以自給後仍需要一個溫暖的避風港,幫助我們得到踏足這龐雜世界的勇氣。
親密伴侶,就是絕大多數成人避風港的第一選擇: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尋覓某位對象,開心時可以向他分享,悲傷時可以找他傾訴、得到安慰,挫折時擁有他的陪伴與鼓勵、再次前行。人生旅程中,人們不自覺想要這樣的愛情,你我皆然。
「等等,既然愛情被瑪那熊講得如此美好,那怎會有人不想要?」你有了新的困惑。
本書作者從幾個面向解析「戀愛低體溫症」的成因以及調整策略。
「無法喜歡別人」的真相是「害怕喜歡別人」,對於未曾經歷過幸福愛情的人來說(哼,就是指母胎單身嘛,嗆我嗆夠沒?),往往因家庭或童年經驗的影響,讓他們不認為自己會被別人喜愛。「反正最後一定會被討厭,那不如一開始就放棄」,或許你覺得很消極,但對第一類低體溫症者來說,卻是保護自己的方式,畢竟我們並非天生具有「被打槍的勇氣」啊。
「可是我有一個朋友,之前順利脫單,而且對方也很愛他,為什麼他還是想跟另一半保持距離,甚至想跑開呢?」先不論你是否就是那位朋友,這都是個好問題。已經進入關係的第二類低體溫症者,其處境並沒有比較好:「我怎麼知道這些美好、甜蜜,會否突然消逝?」、「如果一直與對方靠近,哪天他離開了怎麼辦?」
正因為我們將伴侶視為最重要的心靈避風港,所以更加擔心、害怕失去。
「與其未來經歷那種痛苦,不如還是別陷下去吧」於是,愛情中的我們默默製造出一層防護罩,用淡定來阻斷對方傳遞過來的感情,以冷漠或忙碌來阻止自己付出太多。我們與愛的距離看似靠近,實則不斷拉遠,在自己葬送掉一段感情後,仍踏上找尋避風港的旅程。即使幸運地再次遇到,卻又因為害怕跑開,掉進了惡性循環中。最後,我們懷疑自己永遠無法得到幸福、不值得擁有愛情……
要打破這種「想要卻又不想要」、「一直尋覓卻又主動切斷」的輪迴,需要先了解深層的緣由與感受。這本書將引領你重新檢視自己愛情中的模樣,以及如何安放與人親近時引發的緊張、焦慮。擁有陪伴身旁、提供力量的避風港,是人生重要的課題與挑戰,願愛情與你同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