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圖文懶人包版本:https://bit.ly/3LCEQ7L
假日的早午餐店,一對父母帶著小兄妹坐了進來,哥哥看起來大概一二年級,妹妹應該是大班左右吧,兩人臉上難掩興奮與期待,畢竟這間店的餐點實在不錯。看來是個溫馨的家庭日呢,我心想。
但在點完餐後,這對父母很快拿出一家四口的「配備」:爸爸與媽媽都是iPhone,哥哥是iPad air,妹妹則是mini iPad。然後在等餐的期間,四人幾乎沒有互動也不交談,聚精會神用著各自的手機平板。
餐點送上後,兩個小朋友開心地吃著,妹妹突然說「媽嘛妳看~喬治穿恐龍裝超好笑的」,哥哥頭靠過去回應:「這個我以前也看過欸!媽媽妳也來看!」
正認真滑手機的媽媽看了他們一眼,說:「好,快點專心吃」然後目光迅速回到眼前那六吋的螢幕上。兩個小朋友繼續說:「可是這集真的滿好笑耶,把拔你快看啦!」這次換爸爸放下手機,表情略顯嚴肅地說:「好了,吃東西不要一直講話。」
這對兄妹於是安靜下來,妹妹繼續看卡通,哥哥則玩起了電玩。相較於其他桌的聊天與笑聲,這一家四口的氣氛實在很冷很乾。後續父母對兩個孩子所說的,大多是趕快吃、怎麼又掉到地上?自己撿起來!好準備要回家了。而且在說話的時候,幾乎沒什麼交集,因為目光總是聚焦在手機上。
我看了其實有點難過。
國外學者曾做過一個「餐廳田野觀察」,發現當父母在孩子面前滑手機時,孩子通常會出現比較激烈或誇張的行為,試圖引起父母注意。這研究與我自己的經驗相符,當孩子面對滑手機的父母時,可能會一直找父母講話、問問題(類似上面那對兄妹做的事)、唱歌、扮鬼臉,或是想知道父母在看什麼、希望一起看。
較負面的行為則像是發出噪音或聲響,講話很大聲或大叫、敲擊餐具碗盤等,又或是搞點小破壞、把食物丟到地上,最嚴重的是刻意去打鬧手足,然後吵起來。
為何孩子會這麼做呢?
因為當父母在滑手機時,注意力會完全在手機上面。大家應該都有經驗,當我們滑手機會非常、非常專心,幾乎無法留意到周遭發生的事情,整個人像是被眼前的螢幕吸進去,無暇顧及別的事情。這會導致孩子必須用比較強烈的方式,來爭取注意力。也就是說,有些孩子並非跟手足「爭寵」,他們的敵人是那台小小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。換句話說,孩子得想方設法與手機「競爭」,好贏得父母的注意、回應、關心及照顧。
那麼,父母對孩子這些激烈行為,又會有怎樣的回應呢?
大家應該有另一個經驗,當我們專心在滑手機時,門鈴或家裡電話響了、伴侶或家人叫你名字,這時你是否會特別覺得煩躁呢?因為我們會覺得「被打擾」、「被中斷」,而感到不耐煩。
同樣地,當父母正在專心滑手機,被孩子這些「爭取注意力」行為打斷時,很容易感到煩躁易怒,導致給孩子的回應偏向「命令」,例如「不要吵」、「趕快吃」、「去用你自己的iPad」。研究者發現,甚至有些父母會有「懲罰」的舉動,例如用腳踢孩子來制止他們的「吵鬧」,好讓自己可以趕快繼續滑手機。又或是當孩子靠上來想一起看手機、或是因為好奇而想碰觸手機時,父母會急著把他們的手甩開。
這些都可能讓孩子感受到,自己是沒那麼重要、不那麼受重視的。也或許他們透過觀察學習,認為生活只要有手機即可,對於這世界其他的人事物逐漸缺乏好奇與興趣,「因為爸爸媽媽整天都在滑手機」。
在現代,我們實在不可能不滑手機,就連我自己開的「交友APP脫單策略」、「網聊技巧」課程,也都是運用手機來幫單身者早日獲得好對象。手機是個便利的工具,但要留意的是不能被它綁架。不論你是新手或老手父母,記得盡量別再孩子面前一直滑手機囉!畢竟,孩子比任何的YTer可愛多啦,想滑就等他們睡了後再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