吸引除了靠眼神(朝偉哥的諄諄教誨),更重要的是「互動」
而最基礎簡單的互動,就是聊天。
聊天為什麼重要?
因為言語的交流,是最直接讓你們瞭解彼此、拉近距離的方式。
即使你帥如金城武、擁有人魚線,或舉手投足間已經散發魅力
終究還是需要開口與對方說話,才可能將關係推進。
否則你只是讓對方「愛上」一個幻影,隨時可能結束。
調情、邀約等其他讓感情升溫的技巧,都是建立在聊天這基礎之上。
我甚至可以告訴你,
調情、曖昧若沒有同時透過聊天增加熟悉度
你們關係的拉近是表層並不踏實、空洞容易破滅的。
所以怎麼聊、聊什麼、如何回應,是我們要吸引對方最重要的關鍵。
從心理學來看,聊天背後有什麼核心原理能提升吸引呢?
1. 共通性:
在一個聚會中,旁邊的人跟你來自同樣地區
或是在迎新上,同組有人與你有相同興趣
當你發現對方與你有「相同」、「相似」之處時,
是不是在陌生環境中有種安心、熟悉感?
熟悉感是多數人在初期願意拉近距離的主因之一。
人類原本就是喜歡群體生活的生物,當一個人與你的共通連結愈多,
你愈會感到親切、有好感。
2. 自我揭露:
前陣子新聞很紅的「36個問題讓你交到男女朋友」,
研究者Arthur Aron 整理出36個問題,將學生分為兩組:
A組是兩人閒聊,B組同樣兩人一組但互相發問、回答這些問題
事後B組的成員對於聊天伙伴有較多正向感受與好感,甚至願意進一步交往。
這36個問題有什麼魔力嗎?
其實說穿了,就是讓成員由淺入深地分享自己(從生活到價值觀)
心理學上,「自我揭露」會讓人們覺得對方是可信賴、可親近的,
這也是聊天能帶來的好處。
3. 正向心錨:
接觸過NLP(神經語言學)的網友一定對這個詞不陌生。
當你在聊天中營造輕鬆、有趣、安全的氣氛,
讓對方產生開心、愉悅、自在等正向情緒時,
會讓對方將這種「好感覺」與你「這個人」進行連結。
促使對方見到你,甚至想到你時,就會產生「好感覺」。
簡單來說,人們喜歡正向感覺,而這種心錨會讓對方進一步也對你有好感。
4. DHV(Displaying High Value):
展示高價值已經是被提到爛的東西,相信也是板友熟悉的名詞。
高價值可以如何展示?分為靜態與動態。
靜態是指你show出來的東西,
例如合宜的穿著與楦頭優雅的雕花皮鞋(具有美感)、
隱隱露出的袖釦(注意細節)、
一條cashmere柔軟光澤的圍巾(生活品味)等。
其他包括你名片上的頭銜(社會經濟地位,進一步象徵具專業知識、人脈廣、能力高)、
狀態不錯的皮膚(重視保養)、健壯/濃纖合度的身材(健康、有運動習慣)、
出遊的照片(人緣好、懂得休閒)等。
靜態高價值是比較容易展示的,只要你在生活中努力創造或維持,
並在事前做好準備,就自然流露出來。
而動態高價值是什麼呢?
就是只能透過互動來展示,是的,其中一項主要方式就是聊天。
生活豐不豐富?見識多寡?有無自己的獨特思考?與人溝通的能力如何?
這些都是動態高價值的一部分。這兩種DHV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
你很會聊天,但靜態無法第一時間吸引對方時,可能錯過認識機會。
尤其是那種聯誼、快速社交的場合。
你顯示出良好經濟與外在條件,但卻在建立良好第一印象後無法乘勝追擊,
容易產生「負向反差」,扣分扣很重。
聊天如此重要,從眾多諮詢、諮商以及信件回覆經驗中,
我發現很多板友的疑問是:
「我已經有基本話題了,但還可以聊什麼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?」
「我分享完自己的事情,然後要做什麼?」
「要怎麼問問題才不會尷尬?」
「對方總算回答我的發問了,後續我要怎麼回應?」
「如果對方好像不想聊,該換話題嗎?」
「我只要準備跟對方搭話,就會全身僵硬好緊張,有辦法改善嗎?」
這些問題其實我都有辦法幫你解決。
要增進聊天功力,
關鍵永遠在於觀念知識上的吸收,以及實戰經驗的練習,缺一不可。
沒有正確的觀念知識就急著直接練習、上戰場,
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,只是讓自己受到挫折。
更別說如果你接收到錯誤的觀念方法,照著做反而是負面效果。
學習了觀念,卻沒有練習,你不會知道該如何操作。
練習可以幫你將這些聊天方法「烙印」在大腦中,
成為一種愈來愈自動化的反應。
如果問我聊天時是否會想「現在該做什麼」、「要採取哪種策略」,
我可以告訴你,我根本不會在聊天時想這些事情。
當你將好方法不斷重複使用、調整、再使用後,
你會很自然與人聊天、營造輕鬆愉快的氣氛,讓對方被你吸引。
自身在吸引與互動上的眾多實戰經驗
加上紮實心理學背景、豐富諮詢與講座專業,
我發展了許多「聊天」心得與技巧。
經過不斷研究、實際帶領並且再調整、加強後
我規劃出一套很棒的訓練方法:「好自在聊天術」。
在知識技巧方面,除了將聊天觀念整理得簡潔易懂,
還融入自己經驗與專業心理學的理論讓它更有效果。
更重要的是,我改良網路上「很多人提倡,但其實大有問題」的方法
讓你不再因為錯誤的觀點,造成互動反效果。
當然,也會有設計過的練習活動,
畢竟觀察、帶領討論與回饋,原本就是心理師的專長。歡迎多關注囉!
圖片來源:http://womany.net/read/article/849
想知道详情。
讚讚
我會不定期在台灣開課,也可以線上授課。
讚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