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:
看了許多關於如何聊天、搭訕的書或網路文章,
你決定關掉電腦,走出房門準備接觸人群。
當你在大街上、活動中看到一位想搭話的對象時
卻開始覺得喉嚨變緊、乾乾的。
或許你會說服自己放棄,再找下一個目標吧。
然而卻不斷迴圈,坐在那邊一整晚後默默回家。
發生什麼事了?
而這樣的狀況可能出現在多數社交場合:
參加活動時想認識某個對象、社團裡的學妹或學長、
通識課坐附近的外系生、鄰近單位新來的同事…等
即使你鼓起勇氣上前與對方搭話
但很快地臉頰微微發燙,眼神不由自主會飄動
腦袋被「我這樣說OK嗎?」、「這樣會被扣分嗎?」、「接下來呢?」塞滿
你可能說話開始不流暢,或是淪為「喔」、「嗯嗯」的回應
也可能草草結束對話,不知要再說什麼。
事後你感到後悔、尷尬,
「明明那些技巧方法都瞭解,怎麼實際上場變成這樣?」
你還會責怪自己,覺得剛才那感覺實在太糟了。
重複多次後人們會走往兩個方向,
一個是積極地檢討、找原因與方法來克服
一個是消極放棄並合理化自己行為,不想再嘗試
這也是心理學的「習得無助感」,不再相信自己有可能成功了。
如果你是前者,很好,我會幫你瞭解原因
如果你是後者,更好,這系列文章會讓你願意再試幾次。
***
上面舉的情況發生什麼事情?
是的,都是焦慮在搞鬼。
焦慮打亂了我們的計畫,干擾了你原本的能力
焦慮跟斯斯一樣有兩種,
首先是特質焦慮(一般性焦慮),
它是種長期情緒,讓你整個生活常處於緊張狀態中。
另一種是今天的主角:情境焦慮(社交焦慮)
你在某個特定情境(時間、場景、人物對象等)會引發的焦慮
短期,起伏大,會在情境轉換後逐漸消除。
例如搭訕、與有好感的對象聊天、不熟悉的新朋友等。
焦慮到底是什麼呢?
「因擔心現在或未來可能會發生不幸、危險,
而產生緊張與不安的情緒感受,等同於擔憂、害怕。」(註1)
簡單來說,我們在準備與對方搭話時,
開始對未來有一種負面想像,
即使你豁出去幾出開場白,或是被迫進行聊天情境(別人主動找你)
這個負面想像仍然縈繞心頭。
負面想像是什麼?
讓你焦慮的核心就在於你害怕得到負面評價。
「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很怪?」
「對方會否認為我很無聊?」
「還是會覺得我長得很鳥?」
「該不會他根本想閃人吧?」
你這些疑問的背後,其實早就有了預設答案:
「她一定覺得我很奇怪」
「她大概認為我很無聊」
「他覺得我長相不及格」
「他想必在找機會閃人」
你因為在意別人如何評量自己,或是預期並害怕自己得到負向反應
所以產生一系列的認知、情緒及行為反應。(註2)
這就是特定情境的社交焦慮,
也就是讓你裹足不前,或腦袋空白的元兇。
為什麼會有社交焦慮?
我先介紹兩個方向,下篇會介紹更重要的第三個方向。
一、社交技巧不足
最簡單引起我們社交焦慮的原因,是技巧不足
也就是你對未來的負面想法,來自本身缺乏足夠能力(武器)
給一把小刀就推你上戰場,通常都會覺得很抖,擔心自己才走幾步就被秒掉。
你回想如果沒唸書就踏入期末考教室,是不是很緊張?
或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,突然被要求在會議中報告,是否很焦慮?
社交技巧不足包括:
1. 知識層面
你不知道可以用什麼來開場、不知道怎麼「說故事」吸引對方
不知道怎麼問問題來延續話題、不知道怎麼面對被打槍
或是不知道如何善用非語言訊息、如何因應沈默…等
當對方站在你面前,但你自知缺乏人際溝通、互動的基礎知識時,就會感到焦慮。
2. 實做層面
你可能吸收了許多知識技巧,但因為不熟悉、缺少應用機會
所以對要實際發揮社交技巧感到擔心
因為你也知道之前是紙上談兵,現在要跟活生生的人互動
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情境。
破解法:
很簡單,多看文章、相關書籍
(務必慎選,挑到似是而非或充滿偏見的文章只會讓你走錯路)
實際練習非常重要,關鍵在循序漸進
可先從朋友圈開始,
擴展到不太熟的朋友==>參加活動的人==>陌生人。
二、想要好表現
人們總努力地希望在別人面前塑造出特定形象
尤其對方若是個你有興趣的對象,自然會想要展現自己以吸引她
然而在我們不熟悉的人面前,我們又會擔心表現不如預期
也就是說,當你愈想著「我要做好DHV」時
你可能已經掉入社交焦慮的陷阱中。
(DHV = Displaying High Value 在互動中展現個人高價值)
所以有些人會納悶,明明我吸收許多技巧知識了,怎麼還是會焦慮?
其實,正是因為你吸收多了,才更焦慮。
你會被一些規則綁住,要求自己做到書上說的那個模樣
這麼一來反而讓你陷入泥沼,帶來過多的焦慮感。
但這是個必經過程,你要做的是克服它而非乾脆不學習了。
當你跟對方互動時,你會想要表現出自己的高價值。
讓對方覺得你有趣、有想法或觀點獨特、有領導能力能掌握場面、有品味等
一邊想著「我該怎麼做」,
一邊擔心「這樣有DHV嗎?還是不小心DLV?」
(DLV = Displaying Low Value 在互動中展現個人低價值)
等一下,您為什麼要這麼急呢?
破解法:
DHV重要性不必多言,但當你太堅持在DHV時容易弄巧成拙
例如:
你覺得要有趣,所以試著搞笑,或突兀地在對話插進不相關的魔術
你覺得要有觀點獨特,所以努力發表己見,或捍衛自己的觀點,忽略對方
你覺得要有領導能力,所以展現氣魄、想讓自己成為焦點、扮孔雀,過於強勢
你覺得要有品味,所以想暗中透露所買所用的好東西,但聽者覺得是炫耀
DHV 是循序漸進的。
一開始就拋出太多高價值訊息,容易讓人「太飽」
更別忘了仰巴腳效應 — 太過完美的人反而讓人想保持距離
你能自然地跟對方聊天,就是在DHV了。
(這句很重要,請自行腦補三次)
代表你能掌握自己情緒、有基本的互動能力,以及擁有親和力、和善性。
什麼都不期待是不可能的,人的行為都有目的性,我們也不需騙自己。
但你可以先降低或調整自己的期待。
不用一開始就要求自己瞬間吸引住對方的心。
有人進行搭訕,主要是練習互動技巧,而非要把妹(調整期待)
又或者與對方攀談時,先讓對方認識你、有個還不錯的印象即可(降低期待)
當你的社交焦慮逐漸減少時,再慢慢將期待增加。
下篇文章,我將繼續告訴你造成社交焦慮的大魔王:認知的影響
註1 來自柯氏英文辭典
註2 Leary, M. R. & Kowalski, R. M. (1995). Social Anxiety. New York: Guilford.
註3 圖片為孟克名作「吶喊」,來自http://www.tartoo.com/blog/archives/526
有一則關於 焦慮干擾你的人際互動/追求嗎?(上) 的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