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童年時總被港片裡林正英對抗的殭屍嚇破膽,長大後換成被歐美的活屍刺激腎上腺素(而且它們有愈跑愈快的趨勢!)。出社會後再看這類題材的電影,不管是《陰屍路》、《末日Z戰》,才發現原來最可怕的不是依循生理本能的活屍,而是尚未被感染的人們。坎城影展得到高評價、打破韓國影史首日票房紀錄的《屍速列車》,更是完美地將人性精心描繪在追逐危機與血肉模糊裡。在觀影後除了對緊湊劇情、精彩畫面回味再三,更讓人反思自己在職場與生活中,是否也如列車般失控?
- 安全優先:危機出現時,先救自己再說?
或許你已經見過或遇到太多「好處搶得快、出包跑更快」的人,不管在生活或職場,明哲保身似乎已經成為一條準則。要說他們自私好像太過,畢竟這是人性求生的本能;心理學則告訴我們,獲得之後再失去的痛苦感較為劇烈,甚至可能成為一種創傷。所以人們自然會拼命抓緊、保護已有的職位、金錢、名聲,以及好不容易培養起來,上司對我們的信任度。
如同電影中單親爸爸徐錫宇原本是位自身安危、利益擺第一的自我主義者,當下屬擔心大量拋售股票會害慘散戶時,他破口大罵「你是幫散戶還是幫我工作?」當疫情爆發後,女兒秀安讓座給老奶奶時,他也忍不住教訓「這種危急時候,不需要幫對方!」。套句之前流行的話,「沒有想過別人,只有想到自己。」而這,卻也是許多人在職場中的習慣。
於是,當團隊或同事遭遇危難、出狀況時,腦中第一個跳出來大喊的聲音往往是:先保護自己,不要多事惹麻煩。有人高效率推得一乾二淨,有人則用盡心機讓你背上莫名黑鍋。其實,危機時刻卻也是你最能收服人心的絕佳時刻。這時的伸出援手,不但讓受幫助的人印象深刻,還能為你創造正面形象,在更多同事或主管心中打下「可以一起合作」的鍥子。還記得電影中那位保護懷孕妻子的壯漢大叔嗎?她在逃難過程的出手相救,讓原本只顧自己的錫宇出現了改變的契機,為之後成為互助團隊一份子埋下自然的伏筆。
(不管危難或職場情境,互助合作將讓你們的存活率大增)
在現實生活中,若你總在危急時刻只顧自逃走,或許能僥倖避掉幾次災禍,但將逐漸發現身旁真心相待的伙伴愈來愈少,甚至最終只剩自己。你為了自身安全而推出去的人,要嘛中箭殞落,要嘛存活下來但認清誰是豬隊友,自然選擇疏遠。電影中讓人氣得牙癢癢的歐吉桑主管,就是最佳寫照,拖累一堆人後自己也落得悲慘結局。記住,當別人需要時站出來,換你需要時才可能也有人挺身而出!合作將帶來更多的機會,尤其在危急時刻更具效果!
- 效率優先:不斷往前衝,成功才會快?
多數人在學校畢業或退伍後立刻投入職場,工作開始就停不下來,每天忙碌。過去男人在臺灣社會背負著眾多要求與壓力,學歷、工作、成就、收入,隨著年齡增長也加諸於肩膀上。電影中大叔那句:「男人嘛,就是得犧牲自己」實在道盡了男人強悍背後的辛酸。現在的社會,對女性的經濟期待也與日俱增,更別說實質薪資倒退的嚴苛環境,讓三十歲世代不得不卯足了勁在職場奮鬥。於是,臺灣的工時名列世界前段班,許多人就像不斷往前的列車,想要更快存夠錢、盡快升職、愈快「成功」愈好。加速衝刺的副作用在我們生活中逐漸出現:不知當初的同學現在過得如何、上次在那個誰的婚禮好像有遇到、怎麼總是腰酸背痛眼睛乾澀、下班時能看到夕陽趕快拍照上傳FB留念。
我們的生活被工作佔滿,或者說,我們並沒有真的在「生活」。忽略了身邊周遭的變化與美好,關閉了身體的感官與體驗;想去的旅行、想約的朋友、想學的興趣、想看的那本書,被成為口頭禪的「下次」、「有一天」、「找時間」無限延後,直到忘了、算了、沒差了。因為,我們以為永遠都要全力衝刺才會成功。
但其實,「停頓」是工作與生活所必需,也是成功的必要元素。休息不只為了拉回人類有限的專注度,更可幫你維持往前進的動力!在電影中也有著這樣的隱喻:列車在感染爆發後在大田車站停下來,在緊張刺激的重新啟動後,主角錫宇開始從只顧自己轉成與其他人組成團隊,並從原本慌張的狀態逐漸恢復冷靜,運用觀察與機智一步步往女兒的車廂前進。
列車第二次停下是因為鐵道已受阻檔,倖存者費盡心力要搭上另一台火車繼續向前。停止後的重新出發同樣帶來轉折、挑戰甚至危險,然而卻也讓生機得以浮現。在職場中,「暫停」幫我們有機會檢視、反思過往與現在,並對未來方向進行調整與確認。別讓自己總是處於全力運轉的狀態!
- 工作優先:賺錢就是照顧家庭?
電影中主角錫宇擔任基金經理人,在繁忙的金融業他選擇將工作擺第一,沒時間陪伴女兒與經營婚姻;對他來說,最方便的是用錢來處理,買下最新的高檔遊戲主機來應付女兒生日。女兒在拆開禮物時難掩失落表情,原來爸爸根本忘記了不久前剛送過同樣的東西;而且對她來說,最希望的禮物其實是爸爸到學校看她表演。現實中許多人不斷工作、努力,縱橫職場、明槍暗鬥往上爬,除了想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,也在為了滿足那來自社會文化、無止盡且無形的「要求」。結果往往錢賺到、生活豐腴了,卻發現與家人的距離竟然已經這麼疏遠,且時間也回不來了。工作與家庭、事業與生活,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單選題;你需要的是練習取得平衡,工作之餘不只要將時間留來享受生活,也需把目光投向身邊重要的人們。
在Maslow的需求層次論中,認為生理需求(如食物、衣服)與安全需求(如遮風避雨的居所)只是人們基本的初階需求而已。更重要的還有社交、尊重需求,尋求愛情與親情的連結,希冀得到肯定與關心。因此,照顧家庭或伴侶,不只是提供金錢物質那麼簡單,互動與陪伴才是維繫關係、營造幸福的進階關鍵。將部分時間用來與他們有更多的交集,參與彼此生活、共同進行活動,別再一直拿公事當藉口,阻隔了你與家人的交流!
(圖片來源:http://blog.yam.com/delta101/article/62284670)
電影中最揪心的,是主角父女好不容易逐漸靠近彼此,但錫宇最後站在火車後方,回想起女兒剛出生的那幕。別讓自己有遺憾,在職場衝刺的同時,也分配時間給家人吧!
延伸閱讀 》《職場教戰守則》絕對要小心!辦公室的背刺雙面人
延伸閱讀 》《職場教戰守則》同事有公主王子病?三招讓你不再被凹!
延伸閱讀 》近水樓臺先得月:職場同事比較好追,真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