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近水樓臺先得月」能否運用在追求同事上?如何靠近工作上的伙伴?
對方都只談公事怎麼辦?這篇文章將告訴你自然吸引又避免惹來一身腥!
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,想瞭解在關係中是否存在「近水樓臺先得月」這個特性。結果是「YES」!環境中因為物理距離造成較多的接觸,會讓你們的心理距離也隨之拉近。這讓很多人以為公司的同事、工作上認識的合作伙伴最容易追求,加上心理學「曝光效應」告訴你頻繁互動會讓好感增加,所以你開始積極出手追求。然而你卻逐漸發現,「根本不是這回事啊!」對方要嘛只跟你談公事,要嘛刻意避開你,說不定還被傳流言蜚語,讓你忍不住大喊「心理學家誤我一生!」
別傻了!你什麼時候有了工作伙伴好得手的錯覺?要善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,請閱讀以下關鍵。
一、交集轉移:從公事到私領域
不管是同事或跨單位、跨公司的合作窗口,你們因為公事有了交集,甚至因此常有互動或見面機會。千萬別因此自得意滿,幻想著「日久生情」;互動的「量」永遠不是最重要的,「質」才是關鍵所在。你們聊再多的公事對關係進展仍然有限,將內容由公事轉到私事才是你應該做的首要目標。你要展現公事之外的個人形象,否則在對方心中你就只是個「合作伙伴」而非「朋友」,更遑論列入可能交往名單中。
你一定會說,我也想聊啊,但都在討論公事怎麼聊呢?你需要培養「見縫插針」能力。在公務合作時互動內容通常多以工作討 論為主,這時急著邀約對方反而容易引起懷疑,讓對方覺得「這傢伙居心不良」或「不是很認真在工作」。請記得,目前在她腦中你還只是「工作上合作對象」,太 快邀約或聊一堆私事除了可能留下不佳印象,若影響自己的工作職位更得不償失。應善用互動的零碎時間,包括談論公事前的寒暄關心進行自然開場。例如「嘿,連假過得如何?」、「總算好天氣了,不然上週末都只能去看電影」。不但為之後的討論做點暖身,也能分享自己、蒐集對方資訊。
另外,討論過程中製造休息時間也是一個方法。例如上廁所、接個電話、點飲料等,讓雙方短暫脫離公事,趁機聊其他話題。討論結束後也別急著起身道別,在「那之後就麻煩妳了」、「我們下次繼續討論」後也能運用零散時間嘗試聊天。
私領域不是只有「生活私事」,還包括「工作私事」,所以流程可參考「公務討論」、「工作上的私領域」、「生活上的私領域」三個階段。工作私領域指的是你與對方在職場的個人故事,例如工作上遇到的特殊、有趣經驗,或是對這份工作的想法、生涯規劃等。不妨從關心對方的工作狀況,例 如「妳們單位好像也滿忙的?」、「聽說妳們公司氣氛不錯?」,再帶到非工作時間的生活、休閒、興趣等,讓話題轉換較為自然。至於話題?請參考《諮商心理師的聊天教戰手冊:一張嘴就拉近距離!》
二、戰場轉移:網路是你的好幫手
現實交集太少怎麼辦?FB、LINE、Instagram都是你的好幫手。以臺灣現況來說FB仍是大宗,好好運用這點來切入吧!FB互動不外乎兩件事:
分享自己:工作內外的特殊經驗、有趣事情,都能運用照片或文字展現豐富的生活,讓對方更認識你、創造聊天話題,更重要的是要避免無聊呆板印象。
回應對方:到對方FB留言,但千萬別當狂讚士或每篇都回,這只會讓對方覺得你很閒!挑選「能將話題帶到自己身上」的文章,以共同或類似經驗、自己獨特看法來回應吧。
初期目標是讓 對方看到你更多面向,將她對你的印象從「公事上合作的人」擴展到「似乎滿有趣的人」,引起興趣才能進一步認識。若FB互動對方有正向回應(按讚或回應留 言,甚至也到你FB留言),就可以進一步用FB或LINE聊天。但千萬不是沒來由地突然丟訊息「早安」、「今天很冷注意保暖」之類,而是以FB上的東西來 切入,也就是將原本留言延伸到訊息互動。
例如對方PO了張美食照,你在底下留言「這家在哪?上次去台中沒吃到虧大了」,對方若回應「在某某路上」、「真的好吃喔」或「哈下次別錯過」,那就可以丟 訊息轉為私下互動,如「三更半夜貼美食照實在太犯規了」。對方有回私訊,再接「台中美食好像真的很多」、「好多沒吃過」,聊彼此生活、居住地特色、美食或 旅遊經驗等話題。
要讓關係推進還是要當面互動、約會,但請先等交集增加才去嘗試。當然,若進展不順利也務必保持風度,可別追求不成讓自己名生臭掉,甚至丟了工作!
近水樓臺先得月:職場同事比較好追,真的嗎? 有 “ 3 則迴響 ”